情寄马石山

谨以此文献给抗日战争时在马石山上光荣献身的3503公司老一辈军需英雄们

    2008年1月19日,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《马石山十勇士》电影首映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。
    1942年11月23日,即农历十月十六日晚,是胶东军民难忘的不眠之夜。冷月寒风,火网危山,人民子弟兵临危挺身,发起了救援父老乡亲的突围作战。马石山十勇士为了解救被日军“扫荡”围困在马石山上的六七千名群众,舍生忘死,数次冲进日军包围圈解救群众,最后全部壮烈牺牲。
    工厂诞生
    1940年,山东省胶东地区的抗日烽火愈烧愈烈,抗日武装力量与日俱增。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,八路军山东纵队将第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。同时,又以胶东各县区的地方武装力量组成新第五支队,有一千余人,活动范围在招远、掖县、平度地区。为了解决被装供应,同年9月,五支队供给处决定筹建被服厂。让谁来具体筹建呢?支队的领导想到了刘纪云。
    刘纪云同志的故乡在山东昌邑县,他在青年时代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,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,走上了革命道路。1938年9月,第八支队在掖县整编,刘纪云被调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工作。因他在家学过织布,上级就调他到支队军需处粮服科工作,从此,他与军需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   新五支队成立后,为了给这支新生队伍解决被装供应,上级派刘纪云去组建被服厂。经人介绍,刘纪云找到了曾给区大队做过军服的裁缝张宗文。他俩借了老百姓的一台15型缝纫机,就算建厂了。然后到曹家村征购了一点土布,工厂就开土了。在抗战的艰难岁月,掖县到处是敌人据点,工厂活动很困难。为了掩护自己,他们把厂取名为“天成成衣局”。不久,发展到10余人、4台缝纫机。这就是南京际华3503服装有限公司的前身和起源。
    那时被服厂没有厂房,平时就办在老乡家里,在谁家留宿就由谁家给做饭。生产时,群众主动给放哨。生产的成品,大批量的藏在野外枯井、古坟中;少量的就存放在各家各户。到一定时候,部队派人来提取。后来,形势更为紧张,工厂就把工人划分为三四个组,分散在周围数十里的范围内。这个村住几个人,放几台机器;那个村住几人,放几台机器。白天与敌人捉迷藏,夜晚架起机器再挑灯夜战。因为古坟是个很好的藏身之地,所以经常在掏空的古坟里生产和休息。
    1941年,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从渤海区调到胶东区,领导和指挥了历时5个月的反顽战役,把大大小小的土匪驱逐出胶东心脏地区,建立了以牙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。被服厂正式称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被服厂。1942年7月,又以五支队为基础,成立了胶东军区,五支队番号撤销,五支队被服厂改名为胶东军区被服厂。人员增加到100余人,有缝纫机40余台,规模再次得到扩大,隶属胶东军区后勤处领导。
    铁壁合围
    1942年,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,日军推行“治安强化”运动,“扫荡”空前频繁残酷。
    11月8日,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,赴烟台召开作战会议。因为当年已经进行过两次大“扫荡”,所以决定发动“第三次鲁东作战”。战役目标是要:“歼灭以山东纵队第五旅及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共军,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,尤其是确保青岛、烟台间的交通。”(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《华北治安战》)
    日军采用“铁臂合围”的新战法,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分区进行毁灭性的拉网大“扫荡”。战役的组织实施,由驻山东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次郎中将统一指挥,设前线指挥所于烟台市。
    牙山和马石山,是日军第一阶段作战的两个主要合击目标。日军土桥次郎中将投下千军万马的赌注,海军、空军、步兵、炮兵、骑兵联合作战,终于完成了对马石山周围20平方公里地区的拉网合围,志在必得准备聚歼网中之“鱼”。
    突出包围
    初冬时节,胶东军区被服厂迁到海阳县龙口村。当时形势已非常严峻,但为了赶制棉衣,司令部命令全厂就地突击生产,并派一个连作掩护。但是在敌人的这次大规模梳篦合围中,全厂人员被围困到了马石山。
    11月23日,当时马石山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避难群众、八路军战士、政府工作人员和军需厂工人,秩序有些混乱。刘纪云厂长和新任指导员宋力生商定,在夜间组织全厂突围。胶东军区被服厂的军需工人们埋藏了机器、物资,宋指导员挑选了二十多名男青年,每人发一支枪掩护突围,但是冲了几次都没有成功。一直等到下半夜,最后在子弟兵的掩护下冲出了包围圈。被服厂在“马石山惨案”中牺牲的十五位军需战士,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,但他们永远活在“零三人”的心中。
    在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0三工厂建厂六十周年时,原厂长钱国华在文章《回眸历史,展望未来,奋力拼搏,再创辉煌》中写到:“……我们的老一辈军工战士,为民族解放、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可歌可泣、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。让我们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“马石山惨案”中牺牲的十五位军需战士,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,但他们永远活在“零三人”的心中。……”
    (本文参阅了《八路军山东纵队史》、《山东省志》军事卷、许世友著《我在山东十六年》、《乳山市地方志》、《军需生产回忆录》等文献、资料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文章。)
    文/郭淑海
返回
COPYRIGHT(C)2021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财富中心A座 邮政编码:100020
维护单位:际华集团信息化办
[京ICP备 13029363号-1]